专题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赵艳强:扎鸢28载 放飞梦想

时间:2021-12-09 16:09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是清代诗人吴友如笔下描绘民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风筝古时南方称“鹞”,北方称“鸢”,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发明的最早“飞行器”。
       在安次区调河头乡第什里村赵艳强家中,总能感受到春天的影子。他是家族第五代传人,28年来,延续着制作风筝的传统技艺,守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
       多彩风筝渲染单调童年
       赵艳强出生于风筝世家,他的叔叔赵宗信师承天津“风筝魏”,制作出的风筝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赵艳强从懂事起,便守在叔叔身边学习制作风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别人的生活还只是单调的黑、白、蓝时,赵艳强就穿梭于花花绿绿的风筝之间。
       制作风筝是个巧活,不仅包括了美学,还包括力学,即使样子再好看,飞不起来也不行。赵艳强19岁时,花了四天时间做出一只活灵活现的老鹰风筝。当他兴奋地拿到室外放飞时,风筝却一头栽到地上。原来,制作风筝的时候,他没有考虑到风筝前后重量的均衡,使得风筝在放飞时头重脚轻失去了平衡。“后来,我把一小段秸秆绑在风筝的尾部,‘老鹰’就能平稳飞了,但是风筝不好看了。”
       坚守传承 创新制作
       竹篾、绢布、胶水、棉线……寻常的材料在赵艳强手中不断地变化组合。一把纸刀、一瓶糨糊、一个酒精灯、几支毛笔、几瓶颜料,工具看似简单,却需要深厚的技艺。
       谈及风筝制作,赵艳强如数家珍:“主要是扎、糊、绘、放这四个步骤。制作骨架的竹篾,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阴干。然后根据所需宽度、长短劈成竹篾,用酒精灯烤成各种形状。风筝面有绢布、尼龙绸、杜邦纸等。金鱼和蜻蜓风筝飘逸轻盈,要用绢布;老鹰风筝雄浑刚劲,要用无纺布;蝴蝶风筝着色艳丽,尼龙绸最合适……”
       从孩童玩具到工艺品,赵艳强继承着传统的手艺和图样,又结合市场需求,制作了大到5米多长的老鹰风筝、小到巴掌大小的双鱼风筝,特别是软翅风筝,少了呆板和束缚,更添柔美洒脱。
       梦想让技艺生生不息
       出席各类展览,带风筝走出国门,作品收入美术馆……近年来,赵艳强频频出现在公众视线。然而在采访中,他坦言,这一路走来很艰辛。
       “1994年到2000年之间是村里制作风筝的高潮期,随后由于收益少,许多人逐渐转型或转行。2009年,我也遇到了低谷。以这种状态发展下去,肯定要另谋出路。但是我不甘心,就一直咬着牙坚持。后来,情况渐渐好了。”
       2009年,安次区第什里风筝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艳强的风筝也受到了关注。紧接着,赵艳强被河北省文化厅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初,他制作的100多件风筝在美国加州的天空放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沙燕。“沙燕的做法千变万化,图案内涵丰富,可以做成象征女性的‘瘦燕’,可以做成象征男性的‘胖燕’,更可以做成象征夫妻的‘比翼燕’。”在赵艳强眼中,沙燕不仅仅是简单的风筝,它充满了匠人的智慧,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做风筝是个手艺活,需要沉得住气。传承要看‘缘分’二字,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会倾囊相授。希望这门技艺能生生不息传承下去。”赵艳强说。

----------------------------------
主管单位:中共安次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安次区文明办 版权所有:安次区文明办
邮箱:anciquwenmingban@163.com 电话:0316-2389205 地址: 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2号
冀ICP备19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