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蘑菇的含金量有多高?在革命老区阜平,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年产鲜菇耳5.5万吨,每年获利3.5亿元,产业带动当地1.5万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是谁这么有本事,把小蘑菇变成了“金娃娃”?
侯桂森,曾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授,也是中国北方食用菌知名专家。自1986年至今从事食(药)用菌产业开发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八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论著4部。他长期带领教学团队扎根贫困山区,奋战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先后把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山区农村,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创立发展新模式、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帮助农户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壮大,探索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帮扶新路径。他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好人”“最美河北人”“李保国式科技扶贫突出贡献者”“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
把课堂搬到田间:他是学生的好老师
侯桂森是土生土长的廊坊人,多年来,他与蘑菇为伴,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浸润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一改“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蘑菇”的授课方法,把课堂搬到田间大棚,把学生带到食用菌基地,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记得牢、用得活,真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侯桂森指导学生成立食用菌兴趣小组,把专业实践和业余活动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边做边教、边学边做的新路。
“让孩子上学不图别的,就图他能跟您学点真东西,把孩子交给您俺放心。”在家长心里,侯桂森德才兼备,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把闲置土地变成“致富田”:他是农民的好朋友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罗马尼亚交流食用菌栽培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这是我国首次将食用菌技术推广到国外,填补了中国在国外种菇的空白。
他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在廊坊市的农村中进行技术推广。数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说不清指导技术时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试种过程中失败了多少次。通过多年努力,他在全市总计推广食用菌种植面积近万亩,为十几个村镇、上万名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3年,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辗转找到侯桂森,聘请他为农村科技协调员。他开始了林菌间作种植模式实验,在6万多亩林间闲置土地上种起了蘑菇,通过“以下补上、以短补长”,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的循环经济模式。
侯桂森的精湛技术像一条金线,把政府、企业、学校、农户串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化。政府主导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注入资金收获社会与经济效益,学校提供技术获得实习实训基地,农户种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几年来,这项技术使永乐店的农民累计增加收入上亿元。2012年,该村蘑菇种植项目被确定为世界第十八届食用菌大会观摩项目。
穿上西装就是教授,走进地头儿就是农民。农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俺们村的侯老师”。
把技术带进深山:他是山区百姓的贴心人
涞源、涞水、张北、易县、阜平、献县,无论是太行山老区,还是曾经的贫困落后地区,都倾注了侯桂森大量心血和汗水。阜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纯山区县,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就是这“半分田”,不是在沟底就是悬挂在半山腰上,群众一度靠天吃饭,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当阜平县领导提出聘请侯桂森担任技术专家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自2015年9月28日受邀参加阜平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誓师大会开始,侯桂森有了新任务。在侯桂森和其他专家的带领下,阜平县成立了天生桥千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这是一个集现代食用菌技术引进研发展示区、使用先进设施设备高效栽培示范区、产出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样板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核心区,为阜平县农民致富又开出一条新路。
“收成这么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多亏了侯教授!我们对他都是特别感激的!”在大山深处,侯桂森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亲近的人。所到之处,侯教授、侯老师,每一声称呼里都透着乡亲们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感激。
经侯桂森等各界人士几年的不懈努力,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发展壮大。目前,食用菌产业已覆盖全县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1000亩,建成高标准产业园102个,出菇棚室4610栋,年产鲜菇耳5.5万吨,实现产值9亿多元,每年获利3.5亿元,产业带动当地1.5万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记者 吴琼 通讯员 王万影)
冀公网安备 131002020006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