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祝贺!河北5人(组)入选2020年11月“中国好人榜”

时间:2020-12-31 14:3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0年11月“中国好人榜”,我省李剑等5人(组)荣登11月“中国好人榜”。
11月上榜好人名单
       李剑:基层好民警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
       郭洪亮:税收前线“排头兵”脱贫致富“带头人”
       于晨光:油田高管驻村扶贫 20万字扶贫日志记录精准脱贫路
       王树亚、夏雪利:志愿者夫妻自驾赴武汉支援34天
       邢子福:坚守承诺 乡村放映员21年为百姓放电影

       跟小编一起来看主要事迹
       11月上榜好人事迹
敬业奉献
  李剑,男,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安局临港治安分局化学园派出所民警。疫情发生后,李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一线战“疫”,他说“我是党员,我先上!”父亲年迈多病,他把尽孝的责任交付给兄长,女儿尚未成年,他把家庭重担、照顾女儿的任务甩给妻子,义无反顾投入战“疫”一线。无论多大困难,李剑从没有抱怨,而是严肃认真地投入到每一次核查、登记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他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一“战”即是35天,也是他人生最后的35天。2月28日,在赴企业进行疫情核查的道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牺牲在疫情防控一线,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41岁。
  疫情即是命令,“我是党员,我先上”
  1月24日,农历除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迅猛蔓延,河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就是警情,曹妃甸区公安局第一时间响应,全区公安民警停止休假、全员上岗。李剑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一线战“疫”,他说“我是党员,我先上!”父亲年迈多病,他把尽孝的责任交付给兄长,女儿尚未成年,他把家庭重担、照顾女儿的任务甩给妻子,义无反顾投入战“疫”一线。
  李剑视疫情为命令,视防控为己任,忠于职守、勇往直前。曹妃甸大项目多、外来务工人员密集,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他主动承担人员密集度高、外来人口多、排查难度大的中石油、中石化等新项目片区核查任务。他深知,这些企业复产复工后,核查时间更紧,任务更重,不容丝毫大意。无论多大困难,李剑从没有抱怨,而是严肃认真地投入到每一次核查、登记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他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一“战”即是35天,也是他人生最后的35天。35天中他从未回过一次家,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直至生命之花停止绽放!
  工作中,李剑战严寒、顶暴雪,上卡口、下园区,严排查、广宣传,累计排查企业52家,人员4000余人次。“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家?”面对女儿每天晚上的询问,他内心满怀歉疚,将手机的镜头对准帽上的警徽,“孩子,等你慢慢长大,明白了这个图形的含义,也就能理解爸爸为什么不能回家”。在忙碌的疫情排查工作中,这样简短的视频对话于这对父女都是一种奢求,是每天晚上的精神寄托。然而,他们最终没有等到农历新年的第35次通话,2月28日14时44分,在受命核查涉疫情人员信息的途中,李剑不幸遭遇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深爱的亲人和那身挚爱的藏蓝。在事故现场,一张张排查信息、一页页工作记录都浸染着一位人民警察的鲜血,向世人诉说着一名平凡父亲的不凡使命,诉说着藏蓝背影的血染风采。
  身先士卒破要案,严打重处惩罪犯
  从警以来,李剑始终坚守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他曾说:“人民警察的天职就是打击犯罪,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工作中,李剑始终践行着这一誓言,他凭借着细致专业的工作作风,取得了一系列战绩——先后破获了涉案3000余万元的“山东某电力公司被诈骗案”、“曹妃甸某码头无烟煤被盗案”、“唐山市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12.28浙江某公司排泥管被盗案”等大案要案,打掉了以齐某、张某为首的恶势力团伙。办案期间,李剑的母亲身患绝症,需要儿子的照料,但在履行使命与床前尽孝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直至母亲去世,李剑依然坚守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工作一线。
  李剑从小就怀揣着警察的梦想,经过寒窗苦读,成功考入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投身人民公安事业。12年的从警生涯,不论在哪个岗位、承担什么职责,他总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他主导破获案件32起,参与破获案件4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余人;先后荣获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1次,市公安局嘉奖4次,区政府嘉奖2次,区委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次,区委政法委优秀政法干警称号2次。
  “日夜辛劳何所惧,只为万家尽安康”。疫情发生后,李剑省吃俭用,积极为疫区捐款,那身影深深刻在同事们的脑海中。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勤勉敬业、扎实苦干,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职业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无愧于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
  郭洪亮,男,1974年2月7日生,中共党员,沧州市税务局驻盐山县庆云镇白庙村第一书记。下乡扶贫以来,他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为14户贫困户共20人申报了光伏发电产业扶贫,每年每人稳定增收300元。先后为5户贫困户办理了低保、五保及孤儿救助政策。驻村扶贫期间他获得“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所在工作队被评选为“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工作队”。他的工作先后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河北共产党员网、乡村干部报、沧州日报和沧州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满怀豪情 奉献无悔青春
  1995年刚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沧州市税务局工作。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便把个人命运紧紧地与税收事业联系在一起,以实际行动来实现热爱党、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爱岗敬业的人生追求。由于专业不对口,真正干起工作来才意识到自己是个门外汉,遇到弄不懂的就耐心请教,向书本学,向老同志们学,不停的“复制”,然后再“粘贴”到自己的心里。做到了“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热情,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每天用“开心工作、快乐生活”的口号时刻激励着自己,为干好税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强不息 铺就成功之路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说:“团结合作是我们这个突破性工作小组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个小组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力量源泉。”在工作中他团结和带领科室同志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该同志于2014年全程参与了沧州市税务局 “涉地税收一体化”项目的谋划、落实、系统开发和验证,该项目为推进涉地税收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项目在国家税务总局创新项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在国家地理测绘协会创新项目评审中获得二等奖,为省地税局在2014年度总局年终绩效考核时加计30分,该项工作在《中国税务报》二版以“河北沧州打造‘以地控税’新模式”为题目进行了长篇报道。二是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学习研究,参与制定和编写了“沧州市税源监控管理办法”和“沧州市税收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办法,有力促进了全市税源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数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配合领导起草了《沧州市综合治税实施方案》和《综合治税联席会议制度》、《综合治税工作考核办法》、《综合治税信息共享目录》等综合治税系列制度,为全市综合治税工作机制完善和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他设计制作的全市《中级税收风险应对税款统计表》清晰展示了税源的增减变化,给市局和县区局一把手统筹工作完成税收任务提供了基础资料。五是该同志在相关工作中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提升税收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纳税人作出突出贡献,相关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时代召唤 下乡精准扶贫
  2018年初他坚决服从国家大局,服从局党组安排,到国家级贫困县盐山县精准扶贫,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一职,面对新工作新挑战,他勇于担当作为,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一)、摸准村情科学规划发展路径。一是驻村后以最快速度进入工作状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该村的基本情况,通过老队员的介绍和翻阅村档案户档案了解第一手资料;二是针对村里多数群众白天外出打工务农的情况,就利用白天的时间,走街串巷查看村容村貌了解情况,与村干部交流讨论,到了傍晚再到部分群众家中走访,特别是对村里的14户贫困户,进行了多轮走访,为了方便记忆自行制作了《建档立卡贫困统计表》共涉及25项内容,做到一表在手了然心中;三是积极落实市县两级的精神,及时把《结对帮扶公示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联系卡》等相关资料张贴到贫困户家中,进一步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致贫原因、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为精准施策、高效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强化党建工作助推精准扶贫。和村干部一起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扶贫政策宣传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求,用十九大精神给贫困群众鼓劲,力争早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于2018年9月份结合上级安排部署,协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实现村两委班子优化提升。(三)、真抓实干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坚持扶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同步抓。一是发挥单位优势,经实地查看发现该村村民活动中心基础建设差很多功能已不能使用,他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在领导支持下拨付经费进行建设了两层400平米新的村民活动中心,现已投入使用;二是发现村民文化广场的照明灯具根本不能满足1600平方米的照明需求,健身器材等公用设施在夜晚一片昏暗非常不安全,及时联系了市城管局来实地调查并对照明灯具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每晚活动的村民由原来的十几人达到了四五十人,方便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申请安装篮球架一副,丰富了群众的体育生活;四是申请单位经费投资加装排水沟盖板,做到安全美观;五是协助村上协调资金7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水塘清淤并加装围栏周边硬化,种植2000多株绿植、平整土地2685平方米、清运垃圾135方,修建排水沟1048米等一系列项目,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再巩固完善。
  通过不断努力他所帮扶的村现已退出贫困村行列,贫困人口14户20人均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已全部脱贫,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他个人获得2018及2019两个年度《全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所在工作队被评选为《2018年度优秀驻村工作队》。被帮扶村被沧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沧州市文明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盐山县“十大最美乡村”、“十佳农村管理科学化样板村”等荣誉称号。他的工作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河北共产党员网”、“乡村干部报”、“沧州日报”和“沧州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于晨光,男,196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华北石油通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驻河北省唐县马庄村扶贫工作队长、马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自2018年3月走上扶贫岗位以来,他已在马庄村度过了3年光阴。满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弘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他立下“愚公志”、攻坚“硬骨头”,徒步走遍马庄村的所有沟沟岔岔,走访千百户农家,写下20万字扶贫日志,精准脱贫93户207人,完成省级脱贫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通过了国家评估考核,使曾经的“沼泽村、上访村”变成了“放心村、模范村”,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石油人形象。他的扶贫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党媒平台、保定日报、河北新闻联播、长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他本人先后获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省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河北好人、保定好人、唐县道德模范、华北油田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践行石油精神  精准施策帮扶
  华北油田作为中国石油东部重要能源生产企业,长期践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观,在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战中,视扶贫如责任,主动选择边远地区作为扶贫对象。2018年3月,在队长于晨光的带领下,扶贫工作队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北店头乡马庄村,正式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马庄村地处太行山腹地,是河北省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村之一,全村20个村民小组,1192户、3434人,是全省挂号的大村、乱村、穷村。驻村伊始,于晨光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马庄的贫穷落后面貌,带领乡亲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入村第一天,他便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以“驻村工作队职责”、“扶贫工作队纪律十不准”等约束队员言行,带领工作队从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入手打开工作局面。为尽快掌握村情,他带队一边全天候随时开门办公,及时回应百姓诉求,一边坚持走访入户。他徒步走遍马庄村的所有沟沟坎坎,足迹遍布马庄村所有农家,写下近20万字的扶贫日志。哪儿有矛盾,他们就到哪儿;哪户不满意,他们就到哪户,有的甚至走访二三十次,最长一次走访达10小时,用诚挚的态度消除群众的抵触或误解。走访过程中,于晨光不顾蚊虫叮咬、腰肌劳损,咬牙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停电了点着蜡烛干,几乎天天忙到深夜,一个月就累掉了十几斤肉。
  历时两个月,于晨光学透政策、摸清底数、对症施策,带领工作队走访、接访近3000人次,整理档案资料800余册,完成22000多页186本扶贫手册和93套脱贫档案的目视化管理。结合无人机航拍制成扶贫GIS地图,形成全县首创的扶贫大数据。60多天夜以继日的奋战,他抵住各种说情甚至威胁利诱,对原认定的717户贫困户重新甄别,将贫困户名单筛查9次,一榜一公示,最终将占比60%的贫困户确认到93户207人,做到脱贫出列目标公示无异议,迎接了河北省及国家的考核验收,受到了高度认可和赞扬。百姓心服口服,怨气顿消。
  拓展脱贫途径  发展致富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晨光认为,“鱼”和“渔”是以往大水漫灌扶贫模式和现在精准滴灌扶贫模式最本质的区别。他深知打好脱贫攻坚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抓好富民增收产业,才能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穷困境。
  于是,他积极协调北京帮扶等募捐500余万资金,实施村内道路硬化近4万平米、修理平整15条田间路30万平米,安装路灯353盏,为脱贫致富铺平道路;协调县乡新安装变压器12台,设立垃圾投放点50多个,并聘用贫困户组建清洁队负责日常清洁,一改全村烂泥路、遍地是垃圾、没有一盏灯、漆黑一大片的旧面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长期艰苦走访,对马庄村进行详细勘测,立足马庄实际,于晨光带领工作队制定了“产业+技术+教育+培训”立体化精准扶贫模式,带动和指导贫困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他积极与县就业局、保定技术学校对接,为93名村民进行育婴、美容美发免费培训75天,免费发证,20多人凭证走上了就业岗位。贫困户马胜霞,丈夫车祸成了植物人,只靠种地艰难维持生计。于晨光见此情景,优先把她定为第一批学员。现在,她已取得国家级证书,找到了稳定工作。电商培训、养殖培训、技能培训…..两年时间,各种培训举办了23场。于晨光还想方设法带动村里人创业就业,与北京新机场签约就业20人,带动群众养羊养牛150余人,对外劳务输出100多人,村里人的日子有了奔头。
  “工作队的到来,帮助我特别多,照顾得特别周到,就像亲人、父母一样”,这是尿毒症患者马小三道出的心里话。马小三多年前摔了腰,后来又得了尿毒症,与年迈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每月定期透析,又干不了活,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寡母常年闹气。于晨光知道后,先是从政策上帮扶,为他和母亲办理低保手续,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提升低保档次;其次隔三差五与马小三说话谈心,鼓励他重树生活的希望;后又动员他参加电商培训,让生活无望、不能活动的他掌握一项生存技能,也树立起脱贫和生活的信心。于晨光更是贴心的募集资金,为马小三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让他每月去透析的时候安全又放心。
  他大力扶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返乡创业青年建设有机肥厂和农业生态园,为贫困户联系贷款400万元,建造能解决100人就业的扶贫车间,精准脱贫93户207人,马庄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如今,贫困户脱贫返贫率为零,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5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元。曾经的后进村变成了放心村、模范村。
  群众利益优先  真心为民办事
  于晨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群众的诉求,不论公事私事,总是立刻马上办,村民有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倾力帮助。
  2018年7月6日,村民马玉广的孩子玩耍时意外从房顶坠落,于晨光得知后,立即将孩子送到唐县人民医院,后又紧急转至北京301医院。经专家会诊,认为伤情严重无法抢救。马玉广心生绝望,并准备了孩子的后事。面对如此情境,于晨光坚持说:“这是一条生命,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他央求唐县人民医院把孩子送进ICU病房。又带头捐款,帮助马玉广一家筹集了5万余元治疗费用。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个星期抢救,孩子竟然苏醒并出现好转。如今说起这件事,孩子奶奶还总是感动的老泪纵横。
  贫困户刘红儒的大女儿患脑积水,常年痴傻,被村民冷落。于晨光带领工作队帮着整修房屋,带孩子看病,落实各项低保政策,为她申请公益性岗位,为村里打扫卫生增加收入,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解决再嫁老人无人抚养问题;解决贫困户妻子因精神问题,常年躲藏在地窖的难题;帮助癫痫贫困病人打造“贫困面条”品牌……驻村两年多时间,于晨光为村里扶贫工作所做的一切,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走在村里,经常有群众留他吃饭,和他拉家常。受到村里众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看着扶贫工作给百姓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和贫困户脸上洋溢的笑容,更坚定了他带领村民战胜贫困的信心与决心!
  于晨光的本职工作是帮扶贫困户,然而,从干部群众口中得知,在抗击疫情中,他还干了许多“分外之事”。面对疫情,冲在防疫一线,100余天驻村值守,实施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网格化管理,有效开展疫情防控。由于疫情防控部署严密到位,马庄村取得了无一人感染的良好防控效果,被唐县县委、县政府树为典型,受到了人民日报党建专版,河北省扶贫杂志等省市媒体3次通报表彰。
  然而,当有人提及他的家人时,于晨光却默不作声。是啊,父母年过八旬,弟弟严重脑梗,妻子也因脑梗住院。2019年3月初,岳母摔断腿住院,本应该是他这个女婿好好表现的时候,而他却没能尽孝,而是拿走家里的10万元钱用于扶贫,帮助村民解决各类难题。每当过年,父母都在盼着孩子回来过年,一家团聚的时候,于晨光却还在村里给贫困户贴春联送年货,挨家挨户到孤寡老人家里包饺子,陪他们过年。连着两年春节,于晨光都没回家过年,都是陪在村里的孤寡老人身边。老人们开心了,可他的父母却在一次次失落中度过春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两年多来,虽然远离家庭、挥洒汗水、承受委屈,但于晨光也实实在在收获了无数的温情、感动和快乐。他说,“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用生命和血肉哺育了中国革命;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我们愿意用流血流汗,回馈和服务老区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于晨光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面对扶贫工作困境,迎难而上,不畏苦累,带着履行中国石油社会责任的使命,发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坚持全年无休,奋战扶贫一线,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中,把群众当亲人,用一人苦换来全村幸福。他不忘初心,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高擎石油精神旗帜,带领工作队在省派7700个扶贫工作队中,取得了少有的优秀率100%的优异成绩,被地方工会盛赞“石油精神老传统,脱贫攻坚新铁人”,被县委组织部誉为“脱贫攻坚新铁人、乡村振兴白求恩”。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于晨光说,只要组织需要就一直干下去,不离岗不离村,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让马庄村成为远近闻名、创业就业的家园乐土。
助人为乐
  王树亚,女,1982年出生,柏乡县中心医院病案室副主任;夏雪利,男,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2005年退伍后从事个体经营。平凡的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王树亚因为父母生病住院休假照顾老人,没能参加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父母出院后,她偷偷在武汉卫健委官网上报名参加支援武汉的志愿者。得知妻子的想法,丈夫夏雪利决定跟妻子并肩作战。接到援汉医务志愿者的工作证明后,他们驱车800多公里,从家乡驱车援助武汉。在汉的35天,妻子王树亚在隔离点看护患者,丈夫夏雪利每日到老旧社区病人家中做消杀,或运送医疗物资和药品。他们说:“只想成为抗疫万里长城中的一砖一瓦,为湖北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段记忆此生不悔。”2020年3月,获得由武汉市江汉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颁发的《武汉市江汉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纪念证书》。
  王树亚是一名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曾多次跟医院申请参与援鄂医疗队,但因单位考虑到其家中老人生病和小孩的情况,一直没有批准。父母出院后,她就偷偷在武汉卫健委官网上报名参加支援武汉的志愿者。考虑到武汉封城,怎么去也成了难题。她和丈夫说了这件事,他没讲二话,就一句‘你到哪我就跟到哪,我要守着你’,与其在家里等待担心,不如去跟妻子并肩作战。
  3月7日,凌晨1点多,夏雪利和王树亚终于收到梦寐以求的“来汉通行证”。由于通行证只在7日前有效,7日清晨,他们完成向当地相关单位的报备及体检,将家中的儿女托付给老人。11点,动身奔赴武汉。800多公里,11个小时,他们当天夜晚11点到达武汉。一路风尘仆仆,王树亚夫妇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便投入工作。王树亚被分配到江汉区民权街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咽拭子采样、测温、分发药物等工作。尽管工作有危险,但王树亚却忘记了害怕,她认为,是武汉人民给了她勇气和温暖。丈夫夏雪利负责为民权街卫生服务中心搬运物资,对社区进行消杀工作。几十斤的消毒喷雾器背在身上,汗水和消毒液经常湿透他的衣服,但他又不能休息,因为防护服有限,他需要用一套防护服完成一轮消杀,一轮下来需要几个小时。32天的志愿工作,夏雪利每天早晨7点半出门,下午6点半回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和共产党员,他的身上仿佛有着用不完的力气。
  时间一天天过去,武汉也在一天天复苏。4月8日,武汉“解封”,夫妻俩结束了志愿服务。4月11日,他们驾车返回河北,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他们在武汉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来了,当使命结束后,他们便默默地离开。王树亚说,“其实,能为国家做点小事,一切都很值得。在武汉的35天,是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有机会还要带他们一起到武汉看看,让他们懂得感恩、奉献。”
诚实守信
  邢子福,男,1982年出生,邢台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广宗工作站放映员。从事电影放映工作21年以来,他风雨无阻的做好本职工作。为更好更及时拓宽映前宣传知晓率,将电影送进各个村庄,他每次都是提前到达放映点,清扫放映场地,利用车载喇叭、村委会喇叭传播放映内容,发放影讯资料,悬挂宣传条幅、着装挂牌上岗。在他的努力下,广宗县年年都在全市超额完成264场的放映任务,仅最近三年,每年在22个重点村受益人数稳居4万多人,受到乡亲们的广泛赞誉。多次荣获邢台市优秀放映员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得1999年冬季,有一次在北塘疃镇杨家庄村放映时,刚下过雪,路途遥远,放映完电影都快半夜了,村里看电影的观众,看到放映员邢子福艰苦和敬业精神比较感动,说放映员真不容易。他说只要能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生活生产帮上忙,自己辛苦点也没事,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在回家的路上,由于结冰路滑,不慎扭伤了脚,当时他还感冒导致浑身没劲儿,到家没吃饭就睡了。第二天本来一个电话就可向领导请假取消放映计划,但比较实在的子福心想今天是东贺固村村民子女结婚,提前定好的电影说不去就不去了,显得放映员多不实诚。于是他坚定了信心,不管脚有多痛,身体多不舒服,今晚电影都得去放映,诚信是作为一名放映员应有的职业道德。有了信心和动力的子福于是就推起摩托车踏上了当天的放映之路。
  按正常天气,他从前旧店村到东贺固村,骑摩托也就是十多分钟,但他踏雪步行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半路发烧得头晕,他就嚼口姜,想喝水,但因准备仓促忘记从家里倒水,杯子空了怎么喝水啊,大冬天却累得满头大汗,于是他从地里抓起一把雪含进嘴里,推起摩托继续前进。当他傍晚七点多走进村子后,看到群众都在等着他时,他瞬间忘记了头晕发烧,兴奋地赶紧卸下放映机进行挂幕。群众们看到后顿时响起了掌声,以示谢意。
  他为更好更及时拓宽映前宣传知晓率,将电影送进各个村庄,每次都是提前到达放映点,清扫放映场地,利用车载喇叭在大街上巡回广播,利用村委会喇叭广播,发放影讯资料,悬挂宣传条幅、着装挂牌上岗。每次放映结束后无论多累,都不忘记用麦克风对群众告知下一期放映的内容,整理完设备后也总不会忘记在公开栏上写上下一期电影预告内容。其实每次放映前,邢子福都需要提前两天进村查看放映场地和电源位置,放映当天需要提前三个小时进村,先开车巡回宣传,然后娴熟地支银幕架子、挂幕布、摆放喇叭、检验电源安全性、摆放放映设备,等群众晚饭后陆续前来观看上电影时,他常常是饿着肚子监视放映状态,一坚守就是一个多小时,当听到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喜悦时,他也经常投入地忘记了劳累和饥饿,等群众散场后他还要用一个多小时收场,能吃上晚饭也就到了深夜十一点多。在他的努力下,广宗县年年都在全市超额完成264场的放映任务,仅最近三年,每年在22个重点村保持受益人数稳居4万多人,确保了广大农民朋友看到、看好,受益到生产生活中。
  形势变、方式变,追梦的心没变。有次他去最西南端的偏僻村西贺固,这个村距县城60里地那么远,该村60多岁的老影迷杨瑞海说:“俺村人都说没人来这么远的村送电影,其实邢子福常提前来村送电影,长期观察发现,非常认真,无论什么天气,无论看电影的多与少,他都是提前进村,并将影片毫秒不差地放完。以前放胶片是这个态度,现在换成数字片还是态度,确实实在!”
  他经常选取一些农村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爱看的影片,如《好媳妇》、《养老院的故事》、《生死抉择》等;他配合形势,走进校园组织中小学生观看《背起爸爸去上学》、《望镇》等教育片和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师生的好评。他通过影片的生动展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给大家带来了脱贫门路。如,《大棚菜》、《废旧地膜处理》等影片,受到农民喜爱;在送电影中向送服务转变,由注重场地完成率向注重群众满意度转变,更关注观后感。
  很多镇亲不解地问,当放映员也挣不了几个钱,图啥,他说:“不会忘记1999年曾经对老百姓许下的诺言,说了就得算数。咱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好像电影不见了,其实电影还在身边,我们整天拿着手机毫无选择性地看大片,不仅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费流量、影响身体健康。我进村送电影不仅是为了让大家图开心,更是为了大家图长进,能学到发家致富的内容,还可了解更多的正能量新事,促进村里的好风气形成,传播国家发展的新动向。”

----------------------------------
主管单位:中共安次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安次区文明办 版权所有:安次区文明办
邮箱:anciquwenmingban@163.com 电话:0316-2389205 地址: 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2号
冀ICP备190000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