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美德之光 传递善行力量——走近河北省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和省道德模范
时间:2021-07-26 09:5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日前,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进行集中公示宣传,河北共10人入围;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揭晓,刘荣秀等20人(组)入选,田礼等20人获提名奖。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不断激励我们见贤思齐、奋发向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年来,燕赵大地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先进典型。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在群众中孕育成长,是时代的道德标杆,引领着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观导向,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如点点星光,河北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点亮了河北广袤的道德星空。
一颗爱心,满腔热情
不管遇到什么大事,石家庄市天荟商贸有限公司(国有)党支部书记刘荣秀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农历大年三十,她带领志愿服务队,将防疫物品送到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和市疾病防控中心。2021年初,她带领党员劳模服务队再次投身到疫情防控中。
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67岁的刘荣秀从没有停下来。开办爱心便利店、帮扶特殊群体就业、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物资……2003年以来,她累计参加志愿服务1200小时。
和刘荣秀一样,保定市望都锦秀影城总经理邝秀兰,30多年倾情奉献爱心。
她先后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义务抚养30多名孤儿,已有234个孩子大学毕业走上不同工作岗位。义务赡养10多个孤寡老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并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扶危助困捐款300多万元。
一颗爱心,满腔热情。困难面前,他们伸出援手;危急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2020年2月,文安县大围河乡中邹村村民卢岩伟,因探亲滞留武汉。这名80后的小伙儿主动作为,组织160位企业家临时成立大系统爱心公益联盟,每天开车奔走于武汉各大超市之间,为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采买、捐赠各类物资,成为医疗队的“后勤兵”。
“侠肝义胆弄潮人”,是群众对乐亭县姜各庄镇滨海村村民苏海东的美誉。在30年的出海生涯中,他用超常的智慧和勇气避免了20多起海上险情,先后将60多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为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系数,苏海东出动自家多艘大型渔船,从未收过一分钱。“经济损失可以弥补,生命来不了第二次,救人是第一职责。”
承德市审计局司机李铁申,30多年四次见义勇为,两次面对持枪歹徒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年过七旬的隆尧县固城镇固城村村民王小印,散步途中遇两名孩子落水,一头扎进水中救援,待孩子逐渐恢复意识并得到妥善安顿后,悄悄离开……
爱岗敬业,服务群众
2021年3月24日,唐山市曹妃甸区公安局垦区治安分局刑侦大队四级警长汤宝俊倒在追逃抓捕行动现场,但他的事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从警16年,始终战斗在基层派出所和刑侦一线,是同事公认的反诈专家、追逃先锋,破获大要案400余起,件件铁案;每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00多件……
39岁的汤宝俊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熔铸了一名人民警察的英雄警魂。
作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曾和丈夫一起,35年扎根太行山,把科技和富裕带给农民。
内丘岗底、临城绿岭、滦州鸡冠山……丈夫因病离世后,郭素萍继续着李保国未竟的事业,沿着他曾经的足迹,奔波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
他们把群众放在心里,始终在默默奉献中服务群众。
河间市兴村镇大庄片区党总支书记石炳启,放弃优渥的退休生活,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从北京干休所转回了老家,毅然回乡当“村官”,把一个后进村转化为先进稳定、乡风文明的标杆村。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刘洪吉,10年来共参与完成42回线路近400次带电作业,减少停电3000多小时,折合社会经济效益11亿元;
……
一诺千金,是诚实守信,更是一份担当。
“既然组织和党员们信任我,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即使罹患白血病,34年来,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带领乡亲们,把“一穷二乱人心散”的周台子村,建设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多亿、集体年收入3000多万元的“承德第一村”。
“带着父老乡亲有活干、有钱赚。”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韩宏升辞掉“铁饭碗”创办企业。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占地163亩、职工380人的国家再制造示范单位、国家级绿色工厂,为国家节约资源82万吨,减少排放5.8万吨,为客户节约成本18亿元。
真情付出,温暖社会
90后的杨会芳从小家庭贫寒,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母亲先天性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在她6岁时突发脑梗死半身不遂。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她担负起照顾家人的重担,18岁时带着父母继续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虽历经苦难,却向阳而生。“行健不息,她带着梦想求知,唱响自立自强的最美乐章;心存感恩,她是博爱的承载者、传递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今,杨会芳成为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的一名老师,用自己的学识和爱心温暖着一个个年幼的孩子。
对家人不离不弃,对社会真情回报,这是杨会芳的青春选择,也是56岁的刘艳珍30多年的坚持。
三个哥哥,两个是智障,只有三哥智力正常,却不幸于1986年意外去世,面对家庭的不幸,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道坝子乡查字上村村民刘艳珍下决心,“说啥也不能让家垮了!”
1987年2月,她和丈夫陈凤瑞抱着女儿,毅然搬到娘家,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哥哥、把侄子抚养成人的重任。34年来,夫妻二人辛勤劳动,无私照顾家人,两个侄子和自家孩子也在她影响下,走向社会自食其力,刘艳珍家2017年脱贫,两个哥哥也于2019年底从贫困户中出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他们扛起家庭的重担,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敬重。
1995年12月,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牛头崖村村民王艳琴的丈夫陈志东打工时受伤瘫痪在床。要带孩子,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王艳琴白天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晚上和婆婆一起给丈夫按摩。她经常整夜守在丈夫身边,每隔一小时为丈夫翻身一次。
让一家人感到欣慰的是,陈志东身体逐渐恢复,还学会了做饭、烧水,能够为家庭尽一份力。婆婆病故后,王艳琴又担负起照顾下肢不便、坐着轮椅的公公的重担,毫无怨言。
付出真情,收获感动。
他们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