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伴着阵阵锣鼓声, 10月31日,安次区第三期非遗大讲堂在丈方河村成功举办。市级非遗项目丈方河登云会精彩开演,观众从多彩华丽的表演和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领略到中华文化之美。本次活动由安次区文化馆主办,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安次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市民搭建平台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
登云会又名高跷会俗称“缚柴脚”又称“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节日期间的一种民间街头表演艺术,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演出流动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据了解,安次区丈方河登云会起源于1946年,由本村刘占礼、张树发、赵连元三人组建,由本县西安庄沙师傅任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丈方河登云会不断探索,进一步改进了传统登云会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将一些地方戏曲和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上,逐步形成丈方河登云会独特的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经过历代传承,至今已传至第六代,2016年丈方河登云会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当天下午3点,锣鼓一响,16名演员悉数上场,两腿绑三尺多高的木质高跷,穿戏服、画脸谱,生旦净末丑各色角色应有尽有,节目精彩纷呈。无论是俊美的妆容、翻飞的衣袖,还是踩着 “高跷腿子”猛然空翻的身姿,都在观众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观众无不拍手叫绝。最吸引人的是节目“老牛驮象”:演员们叠起3层罗汉,将一人置于顶层,顶层的是“象”,“象”下边是“老牛”,摆好姿势后,“老牛”驮着“象”绕场一周。让观众直呼惊讶,喝彩声不断。
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丈方河登云会的成员们纷纷表示,登云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丈方河登云会要将此项技艺传承下去,不仅在逢年过节时给百姓增添一份热闹、一份精神寄托,更可以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高跷文化,感受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