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年间,安次籍三位曲艺界名人白云鹏、骆玉笙、王香桂的演唱技艺曾红极一时,开创了国内曲艺表演新纪元……”11月2日,廊坊历史文化沙龙在廊坊市图书馆如期举行。《廊坊安次志》主编刘化田讲述了三位艺术家精彩纷呈又充满挑战的艺术人生。
刘化田介绍,安次(东安)位于京津之间,历史久远,传统曲艺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元史典》中就有境内相关杂曲剧的记载。明清和“民国”年间,受京畿皇城文化的影响,域内传统曲艺得以传承发展。安次区柴孙洼村的单琴大鼓(北京琴书的前身),高家圈村白云鹏创立的白派京韵大鼓,老堤头村骆彩武养女骆玉笙创立的骆派京韵大鼓,以西张务村王福义家族为代表的王派西河大鼓演唱艺术,董常甫村董氏家族的竹板书……都曾在“民国”年间风靡一时。
白云鹏: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的传奇人生
白云鹏,1874年生于安次区高家圈村,中国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
“白云鹏出身农家,因水灾,家庭生活艰难。8岁时母亲去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后离乡卖唱,得竹板曲艺名家陈师傅授艺,表演艺术得以提升。”刘化田说,白云鹏14岁拜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为师,开启正规民间曲艺生涯,后又拜王一魁学说评书、跟多位名家学唱岔曲儿和单弦牌子曲,刻苦钻研曲艺精华。20岁出师后以演唱长篇木板大鼓见长。1898年,25岁的他在故乡娶妻成家。1900年,家乡兵荒马乱,他被迫到北平城区卖艺,在马路地摊、乡村庙会和小剧场演唱。
白云鹏毅然改行,拜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刘宝全为师,刻苦学习钻研京韵大鼓。他聘请弹弦师傅,从《红楼梦》唱段改起,逐字、逐句、逐段、逐个曲牌地对唱腔反复练习。同时,他结合北平及周边地区的风俗与爱好,深入了解喜闻乐见的京腔口语,对京韵大鼓原唱法重新构思,采用边唱边改、边改边记,原曲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不懈努力,创新后的京韵大鼓嗓音宽厚苍劲、咬字清、放音轻、韵味醇,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感情变化,采用说唱结合等多种独特艺术风格自创一派。白云鹏的唱腔对字音处理讲究,注意声音高低配合、字音强弱变化和口气轻重设置,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深受广大听众好评,在京城名声大振,成为名副其实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
20世纪30年代,他与刘宝全、张小轩齐名,被誉为“鼓界三杰”,有《黛玉焚稿》《探晴雯》等代表作,遗留唱片10多种。
白派京韵大鼓的艺术特色是白云鹏多年演唱实践和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创造的。其特点是依字行腔、运用和缓、低回的唱法。与刘宝全、张小轩不同,他在演唱过程中嗓音虽低,但听起来圆润浑厚,吐字清晰有韵味。
刘化田表示,白云鹏一生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大批优秀作品,也为京韵大鼓培养了一批传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鹏迎来了新的艺术曙光。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1年,白云鹏退休后,被中国戏曲研究院聘为顾问和艺术指导,同时被北京艺培学校聘为特级教师。1952年,79岁的白云鹏因食道癌在北京病逝,梅兰芳、尚小云等众多艺术名家前往吊唁。
骆玉笙:京韵鼓王的华丽蜕变
骆玉笙,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她命运坎坷,未满周岁被卖给骆家做养女。养父骆彩武以变戏法、唱双簧等卖艺为生,骆玉笙从小受家庭影响学习鼓词等。
刘化田带领大家回顾了那段历史。幼年时,骆玉笙因学艺受养父母严格管教。9岁正式拜师学京剧老生,后因个子矮小改行。1931年,养父被诬陷入狱后离世,骆玉笙和养母生活艰难,她自学京韵大鼓并取艺名“小彩舞”。1934年,骆玉笙拜韩永禄为师,系统学习京韵大鼓艺术,演唱水平大幅提高。她毅然离开养母,与师傅到天津发展,在曲艺界一炮打响,逐渐形成“骆派”艺术。1935年,骆玉笙有过一段短暂而不幸的婚姻,并育有一子骆嘉平。
1939年,骆玉笙应邀前往北平发展。她演唱的《战长沙》等传统唱段深受欢迎。在《大西厢》中,她把红娘的形象演绎得迷人、甜美,风趣幽默;在《白帝城》中,通过哭腔技巧把刘备的悲愤之情描绘得深刻动人。
1949年,骆玉笙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曲艺工作,骆玉笙深刻认识到曲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先后创作出《独胆英雄吕松三》等一批优秀新作品。1953年,她两次参加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官兵演出京韵大鼓《英雄黄继光》等唱段,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回国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4年,骆玉笙与赵魁英喜结良缘。赵魁英从小失去双亲,考入延安公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担任天津市文化局戏剧科科长、天津曲艺团团长等职务。
1983年,赵英魁因病去世。她带着丧夫之痛参与电影《北京故事》的拍摄,演唱了《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江山待后生》,并荣获中国首届电视剧优秀金奖。之后,她联合弟子举办专场骆派京韵大鼓演唱会。1992年,爱子骆嘉平因突发心肌梗死离世,骆玉笙老人忍受着巨大悲痛,没有延误原定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小品大赛。
1998年12月,有关单位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庆祝骆玉笙舞台生涯80周年纪念大会,她登台演唱。1999年,85岁的她应邀参加天津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献上力作京韵大鼓《青松不老》。晚年的骆玉笙不仅活跃在演出舞台,还培养了刘春爱、陆依琴等一大批优秀传承人。
2002年5月5日,骆玉笙因呼吸系统衰竭在天津去世。“她坎坷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书写了一代艺人不平凡的传奇。她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那苍凉、深沉、浑厚的嗓音和动人的旋律,将永远回荡在岁月的长河中。”刘化田表示。
王香桂:西河大鼓艺术的耀眼明珠
在曲艺历史长河中,王香桂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明珠,令人感慨万千。
刘化田介绍,王香桂出生于清末民初永定河故道泛区的东安(安次)区西张务村,尽管水灾频繁、百姓生活艰难,民间曲艺仍在此传承发展。她自幼聪慧,8岁随父学西河大鼓,10岁登台,12岁便能独自演唱传统唱段,以清脆高亢的嗓音、精准的吐字、浑厚的韵味和突出的人物表情,加之甜美长相,获“白丫头”美誉。
20世纪20年代末,王香桂一家到天津闯荡,从街头巷尾卖艺逐步进入茶楼和剧场。1932年,经西河大鼓程派传承人程福田介绍,16岁的王香桂嫁给单家二公子单永魁。1935年,王香桂怀孕时坚持演出,在演唱《杨家将》时临产,观众送其就医并捐款,当晚诞下后来的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
此后,王香桂与单永魁携子辗转东北三省,以独特嗓音和演唱技法成名,有“鼓槌一响、黄金万两”之说。单田芳也在父母熏陶下奠定曲艺基础。日军侵占东北后,夫妻抵制为日军和伪汉奸演出,虽受排挤仍坚持传统曲艺。
1950年,她应邀在国际劳动节演唱《无敌三勇士》,轰动东三省。1951年,她捐黄金首饰并参加赴朝慰问团。此后在各类曲艺活动中屡获大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丈夫单永魁因结识国民党特务被捕,被判刑6年,小女儿病死,王香桂在重压下与单永魁离婚,离开沈阳开拓曲艺事业。
刘化田感慨地说:“1976年1月8日,60岁的王香桂病逝。她的传奇人生是那个时代曲艺人生的缩影,其艺术成就与命运起伏将被永远铭记。”
冀公网安备 13100202000673号